以前蘇聯時代列寧要控制電影,因為他認為電影是有力的宣傳工具。現在民主當道、言論自由,都沒有多少個政府要管制電影製作了,今天幾乎人人都可以拍攝電影,23歲的麥曦恩也拍了《烈日當空》在戲院放映。然而大家不要忽視列寧當年的說話,他說電影是宣傳工具這句話在今天仍然生效,而且在過去30年來,確實有很多電影人都已經接受政府、企業、商品贊助來製作電影,多多少少都負起為金主宣傳的使命。
劇情電影時常有乘飛機、住酒店、上餐館、使用名牌產品等等的場面,於是航空公司、國際級大酒店、著名餐廳、名牌手錶、行李箱、名家設計的時裝,便很自然在電影裡出現。James Bond是銀幕大英雄,然而他在銀幕上演身手,不時提醒你他手上戴的手錶品牌。這種情形在香港出品中也時常出現,香港TVB製作一部以酒店為題材的電視劇,在東莞一家五星級酒店拍攝,明顯是宣傳該酒店;一部以建築師為主角的電視劇,亦幫助宣傳國內房地產項目。近期的《珠光寶氣》,更擺明車馬是推銷香港一個珠寶品牌。
台灣近期紅了一部《海角七號》,故事發生地點恆春成為旅遊區,於是台北政府便想照瓣煮碗,預備找名導演來開拍「台北故事」這樣的電影,希望在國際間增加台北的知名度。
台北政府的做法其實遲了很多步,以前台北文化局一早設立「駐市作家」制度,邀請世界著名作家住在台北幾個月,然後請他寫書。台北文化局的做法很好,但可惜沒有聽信蘇聯列寧所說的話:電影是最佳宣傳工具。
世界很多大城市其實早已實踐列寧的話,一早資助導演來拍電影。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。很多人以為拉斯維加斯一直以來都很興旺,其實並非如此,該個賭城近幾十年來經歷很多次危機,很多賭場關門、易手。這個世界只見新人笑、不見舊人哭,很多人並且以為開賭一定發達,所以從來不注意拉斯維加斯曾經多次淪落為死城。
拉斯維加斯有近20年得以翻身,信不信由你,與電影宣傳有關係。你去數一數以賭場和拉斯維加斯作片名、為故事背景的電影究竟有多少部?你便知道,美國賭場賭場大亨是多麼相信列寧所說「電影是最佳宣傳工具」這句話。拉斯維加斯政府和賭場老板在過去20年來一直向電影人提供資金、種種方便,務請他們多多來拍片,不管是黑社會片、愛情悲劇喜劇、歌舞片(脫衣舞也無妨),都請來拍攝,結果真的拍出至少二、三十部拉斯維加斯電影來,而經濟效益怎樣,相信大家都知道,拉斯維加斯今天仍然發展下去,反而澳門所有新酒店都已停工。
法國也跟著做,邀請過台灣侯孝賢拍攝《紅氣球》,也有請過十位國際導演拍短片,描寫巴黎生活的種種;另外,集合多位導演創作《我愛巴黎》也跟著來。倫敦不執輸,幾年前已吸引紐約人活地阿倫拍了三幾部倫敦電影,同時,BBC、電視第四頻道、各個文化基金會,也合作支持英國導演拍攝推廣英國文化的電影,例如改編英國作家的小說上銀幕,又拍攝威爾斯詩人Dylan Thomas的生平。西班牙亦隨後,拉攏活地阿倫去拍攝《情迷巴塞隆拿》,讓西班牙文化在世界各地曝光。現時在香港上映的《東京部落》,由三位外國導演各拍一段現代東京怪雞短片,也可說是屬於「城市電影」這個潮流產物。這個時候,《我愛紐約》又已拍成,由各國十多位導演(包括中國的姜文,日本的岩井俊二,連女星史嘉莉祖漢遜、妮妲莉寶雯也當上導演)各拍一段愛情小品。
想不到連中國在這方面也與國際接軌,亦有《我愛上海》在籌備,由多位國際導演執導,定於2010年在國際間面世。那些城市雜錦電影,並非要各位名導演爭研鬥麗別瞄頭,宣傳城市的多姿多采最重要。
2008年電影版《故園風雨後》的出現,亦是另類的文化宣傳,英國國營的BBC、電視第四頻道、各個文化基金會等等聯手支持,製作很有英國文化代表性的電影在世界各地放映,以軟性溫情手段來呈現已經消失的英國貴族生活方式。
英國畢竟文化深厚,1945年的小說在1981年拍成11集電視劇十分成功,而在2008年拍成兩小時版本的電影亦一樣充滿古味,牛津大學的神話般傳聞竟又可活靈活現。
中國《紅樓夢》是劉姥姥走入大觀園,而英國《故園風雨後》是中產年青小伙子走入鐘嗚鼎食之家。(這裡無意把兩書混為一談)。本文並非評價這部製作認真的英國電影,只想說英國政府機關出錢拍攝這部電影,確實能在世界各地成功宣揚了英國貴族生活文化,就算不令人興起嚮往之心,至少令部份人對昔日貴族的生活光輝緬懷一番。(完)
#####
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,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,公開閱讀。
[ #2008電影 ]